首页>青宫新闻>活动回放 活动回放

以双脚丈量五邑大地,用画笔探寻侨乡文化

来源:文:曾晓宁 图:曾晓宁 日期:2018/09/05 16:45:38

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别致典雅的园林景致,开拓创新的侨乡精神……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与融合,在这片五邑大地的建筑及人文上得到充分的体现。7月16日—18日,32名9—14岁的广州青少年带着写生工具来到侨乡开平,与开平的青少年一起寻访侨乡足迹,描绘侨乡景致,领悟侨乡精神。

这是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开平市青少年宫联合主办的“情暖童心”广州开平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暨“寻找美丽乡村”2018广州青少年走进岭南文化系列活动之开平侨乡文化艺术夏令营。

艺术交流,情暖童心

7月16日,广州青少年一行在广州青宫五级职员吴启光的带领下来到开平市青少年宫,在此举行了夏令营的开营仪式,并参观了解当地青少年宫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青少年创客空间”、“生命安全体验馆”等特色青少年教育项目,以及与当地的青少年开展艺术交流,共同体验制作岭南传统“非遗”文化——灰塑。

开营仪式上,广州青宫五级职员吴启光、开平市青少年宫主任黄学璇共同为广州、开平两地青少代表授予夏令营营旗,并相互交换友谊锦旗,象征两地青少年的友谊长存。

灰塑制作课程由开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平市国画协会会员温汉灵老师主讲。在温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两地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构思并动手制作起各自心目中的灰塑作品。

“起初我的脑子是一片空白的,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后来慢慢有了些思路,画了个小人头像,但我没给它画上脸,可要感谢我们的灰塑老师向我伸出援手,他三两下便教会了我画上眼睛和鼻子,再稍加修整便非常生动了。”第一次制作灰塑的罗一苇同学感到非常新鲜好玩。

除了“人像”,同学们还创作了“桃子”、“房子”、“树木”、“仙人掌”……各色各样的灰塑作品生动有趣、充满童心。相同的年龄层次以及共同的艺术兴趣,也让两地青少年在灰塑制作过程中很快便熟络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创作。

一路采风,一路创作

开平自力村碉楼群——开平立园——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小鸟天堂——葵树博览园,三天精彩的采风写生之旅,让同学们真正见识到五邑侨乡这片土地上融贯中西、兼容创新的建筑特色,深切领悟到华侨华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涵,以及感受到大自然的精彩、神奇与和谐。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路采风观赏,一路写生创作,用画笔把眼中所及、心中所感描绘到画本上,通过画笔记录五邑侨乡的独特韵味与神奇不朽。

自力村碉楼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7月16日上午,同学们穿过长长的木栈道来到村内,一幢幢壮观威严、造型精美的碉楼映入眼帘,它们经过历史风霜的洗礼,错落有致地伫立在田野阡陌,与周围一大片绿油油的荷塘、稻田相映成趣,像一幅充满田园诗意的水墨画,壮美和谐。

同学们跟着讲解员登楼参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和日常生活用品等,见证了当时华侨的文化与生活。通过参观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这些碉楼是二十世纪20年代间,当地侨胞为抗衡贼匪、洪涝灾害等而兴建的,这些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枪眼,既能居又能守,成为当地侨胞保护家乡亲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屏障。对此,同学们不禁纷纷为侨胞们的机智勇敢点赞。

根据同学们不同的美术基础,指导老师把团队分成两队,基础较好的同学留在碉楼顶层学习刻画碉楼局部或通过远眺观察学习处理大面积绘画技巧,年龄较小,基础稍弱的同学则由老师带队前往田间小路学习基本的绘画技能。

“对于年龄较小,基础稍弱的孩子,老师们会更注重他们对素材收集的能力,而年龄大一些、比较有绘画基础的孩子,会更着重在构图,技法上的能力培养。”陈小媛老师说道。

同样把中西元素糅合得巧妙精致的还有开平立园。立园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布局幽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华侨园林一绝”之称。同学们一路走过园内的泮立楼、观澜亭、晚香亭、毓培别墅、立园牌坊、花藤亭等建筑景致,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这次夏令营去了很多地方,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立园,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建筑精美,不少楼房上还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花纹图案,有祥云、凤凰、蛟龙……园林中西合璧,具有独特的韵味。”潘硕铭同学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在李少婉、陈小媛、潘子恒、熊静宁、陈浩男、庄绮琪等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在纷繁的景致中取景构图,把园中的亭台楼阁、黄墙绿瓦、飞檐斗拱等通过素描勾勒、水彩渲染等形式描绘到纸上。

一些同学的用笔不够大胆,下笔犹豫,画面显得较为呆板,“写生主要锻炼的是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处理分析能力,借助画笔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写生重在写意,而不追求完全逼真写实。”李少婉老师从取景、构图、虚实、色彩等方面的对同学们的画作逐一进行分析点评,经过老师们的指点,同学们的画作明显比之前有了进步,不少同学还拿出了手机把老师们的点评录像下来,以便回去复习查看。

这是林欣然同学的第一次户外写生,她坦言:“在外面写生比课堂上学画画难多了,但是很好玩,我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能很直观地学习到很多绘画上的理论技巧。”

如果说开平碉楼、开平立园让同学直观地认识到中西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融合创新,那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则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五邑侨乡的历史发展,感受到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有国才有家”的强烈报国情怀。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台山会馆、恩平会馆、鹤山会馆三大会馆中的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等六个板块,并写生馆内馆外的远洋轮船模型、文物典藏、老式火车等,把华侨华人实业救国的历史见证、感怀故土的报国情怀画到本子里,铭记在心上。

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乘船参观了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这里也是国画大师吴冠中的作品《小鸟天堂》的采风写生地。

虽然我们当天前往观赏的时候,没能有幸看到百鸟出巢或归巢的奇观,但枝繁叶茂、错综复杂榕树丛确也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大榕树独木成林、鸟树相依的神奇与和谐,不禁感叹大自然中生命现象的精彩。

江门新会素有“葵乡”之称,活动的最后一站,同学们前往新会的葵树博览园,通过参观了解葵树种植与葵艺加工的历史,并亲手体验葵扇DIY制作,展现心灵手巧的一面。

独立旅程,感悟成长

此次开平侨乡文化艺术夏令营除了是一次写生交流之旅,同时也是同学们离开父母的庇护,学习独立成长的旅程。这次行程受台风气候影响,一路的天气并不总如人意,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飘起毛毛细雨,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一些在户外写生的同学额头上都挂起了豆大的汗珠,被汗水沾湿的头发紧贴颈脖,但不少同学依然撑着遮阳伞把写生坚持下去,这过程并不轻松,但成长不都是这样吗?在付出中感悟,在汗水中收获。累并快乐着……

李少婉老师

这次夏令营不仅是孩子们的一次写生交流的旅程,也是孩子们综合素质的一次体验和培养。三天的写生活动除了收获见闻知识、绘画技巧、内心动力等外,更重要的还收获了友谊,32名来自广州各区的青少年因美术兴趣与28位开平青少年相聚相识,短短的几天相处结下了友谊的种子,祝愿这友谊的种子能在孩子间生根发芽开花流传……

陈小媛老师

每一次夏令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友谊和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帮助的种种感动。个子小小的黄乐颖帮不少同学将行李搬上车,以前的娇滴滴的小公举变成女汉子啦!

熊静宁老师

在几次的写生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孩子有着自己的绘画特色,颜色搭配和画面组织都格具魅力。但也发现有些孩子因为生怕画错,而不敢大胆尝试,我则鼓励他们一定要大胆画,只要画了,那个就是属于自己眼睛、自己身体所感受而来的东西。写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绘画创作素材,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经营自己的画面,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美,体验美,并且创造美。

庄绮琪老师

这三天两夜的旅程对孩子们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锻炼,希望城市里的孩子能更多去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大自然与历史建筑的神奇,感受新鲜空气与绘画带来的乐趣。户外写生能让孩子们学到和课堂上不一样的东西,也能增长更多新奇的历史见闻知识。

陈浩南老师

小营员们从出发时充满了害羞,到玩游戏的时候记住了组员的名字,晚上住一个房间相互聊今天有什么收获,明天去博物馆还是碉楼……到最后想到即将离开好朋友的身边,回到父母怀抱时的百感交集,这些点滴都是孩子们这三天里成长的见证。成长一直在路上,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遇!

周小雅同学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一个青宫夏令营结束了。真有些不舍,在这短暂却幸福的时光里,我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我们都是大家彼此的小棉袄,我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我也感觉自己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从一个离开父母就哭哭啼啼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够照顾他人的“小大人”。我非常珍惜与朋友们在夏令营度过的每一天,珍惜在户外写生时积攒下的点滴经验和知识,我也渐渐掌握了许多绘画技巧,慢慢画出了属于我自己的绘画风格。

张因祈同学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青宫的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了,这次的夏令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受,我学习了解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开平自力村的碉楼、怎样做灰塑、五邑的华侨华人、老式的火车、远洋渡轮模型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是碉楼和灰塑制作,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到开平参观,增长见识。开平,我们会再来的!

罗一苇同学

这次的写生之旅的景色非常优美,去参观碉楼的路上,是满眼的花草树木,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立园的风光更美,一路上有亭子、有水、有桥、有树木、有房子……我们在立园的一间小房子里画当年的炉具,房子外墙还有特意给鸡和狗建的神奇的屋子,也让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后面的行程里能见到更多有趣的东西,也能画得更好。

胡庆粤同学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青宫的夏令营活动,开平离广州比较近,但我却从未去过,借此次写生才有机会过来。开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西结合、坚实牢固的碉楼,它们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给了我强大的震撼。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了解到了在民国时期开平人民流行出去海外打工,在国外出现了很多华工,当年美国两条铁路的修建成功都依赖华工,但那些华工的地位低下,只能生活在唐人街,后来新中国的成立才让华工们的地位逐渐上升,这让我感到祖国的强大才能保证我们的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