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宫新闻>社工服务 社工服务

心灵灯塔 ‖ 与心理治疗师谈谈“心”

来源: 日期:2023/03/10 15:01:08

作者简介:

黎仕达,广州市青年文化宫12355志愿服务队专家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治疗师。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数据接近于成人。在心理医院门诊近七成就诊者是青少年,而多数罹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会出现伴随自残行为甚至自杀未遂。心境(情感)障碍的问题不可小觑。



Q:孩子总说自己抑郁,可大家都觉得TA活泼开朗。是不是孩子太“矫情”了?

A:当然不是孩子矫情。抑郁症的发病是比较隐秘的。有些青少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甚至会主动把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对外营造出阳光、快乐、充满激情的形象。但无法宣泄的负面情绪被长期压抑,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当孩子主动表露自己可能“生病了”,或者家长发现孩子最近一段时间“不太对劲”,就需要家长特别留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情况:

对原本热爱的事情不感兴趣了;

睡得很多也感到疲惫;

有些时候可能会无故哭泣;

易怒,极小的事情都会激怒孩子;

经常抱怨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和头痛;

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力下降;

身体上有抓挠的伤痕;

突然有厌世言语,等。

如果以上情形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已经在孩子身上持续出现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建议家长给予重视,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医院接受评估,及早介入,及早治疗。



Q:抑郁症可以治好吗?家长如何给孩子提供支持?

A:在心理学领域,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多次反复,治疗时间也因人而异,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是可能的。但在医患互相配合的情况下,病人是可以慢慢好转,逐渐回复正常生活。

作为父母听到孩子说自己抑郁时,常见的第一反应是否认(“你这么乐观,怎么可能抑郁”),或者寻找其他理由(“你少玩点手机多出去运动一下就好了”)。但这样的回应方式会堵住孩子进一步表露需求的大门,而家长一旦忽略掉这些求助信号,孩子的抑郁情绪就可能进一步恶化,进而发展成为抑郁症。建议父母尝试以下技巧改善亲子沟通,提升孩子后续求助的积极性:

1.以专注的神态和姿势倾听孩子的表达,保持眼神接触;

2.留心观察孩子的语气、肢体语言和情绪状态;

3.如果要给建议,也要先听孩子说7句话左右再给回应。

当然,家长也可能遇到单凭家庭支持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定期接受家庭系统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也能帮助改善病患本人和病患家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病患家人更好地为病患提供照顾和支持。



Q:确诊了抑郁症的青少年能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是不是应该等完全好了再群上学?

A: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我们一开始也提到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自残或自杀的倾向,对这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或者是确诊了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一般建议先住院治疗,之后再转入门诊规律复诊。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有明显的心路变化:从一开始急切地想通过一切手段尽快实现痊愈,到慢慢学会和抑郁症和平共处,边坚持治疗边积极生活,努力完成学业。也有部分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会期望“在完全解决问题之后”再去上学。但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状态下的患者缺乏对其他事务的兴趣,他们会对社会活动采取回避的态度。如果放任不管,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就更容易陷入“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社交的锻炼减少(感到挫败)➡更回避与人社交➡选择独处”这样一个螺旋下降的生活模式,最终导致患者将自己封闭起来(空间上的和心理上的),进而选择拒绝对话、沉迷网络等这些让他们感觉更为舒服的独处模式。这也是部分罹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在多次请假休学,居家修养之后难以回归校园、回避与人接触的原因。

因此,确诊抑郁症的青少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回避一些场景,家人一定要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心理治疗师,让专业人员帮助青少年改善他们对于挫折的解读,探索合适的情绪调节方法,引导他们灵活使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问题,以防复发。